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水環境污染日益加重,特別是石油類會不可避免地引入并殘留于水體環境中,對其造成危害。油是我國實行污染物達標排放總量控制的項目之一,水中油類物質的測定就變得十分重要。

什么是水體油類污染?
水體油類污染是水體污染形成的一種形式,在海洋污染中較為常見、嚴重、主要污染物是石油。我們一般把受到石油污染的水稱為含油污水。據了解,含油污水的8%是自然形成,剩下為人類活動造成。其中自污染來源有海底、大陸架滲漏,含油沉積巖缺損等;人類活動來源有油輪事故和海上石油開采引起石油泄漏與井噴事故,港口和船舶作業時含油污水排放,石油工業、食品加工業、餐飲業、洗車業含油廢水排放等。目前,油類污染物在水中主要有浮油、乳化油、溶解油、凝聚態的殘余物四種存在形式。
水體油類污染的危害
油類污染物進入水體后,一旦含量超出水體自凈能力,就會在水面形成厚度不一的油膜,這層油膜會阻斷水面與大氣聯系,讓水中的溶解氧降低,影響水的自凈能力,進入水質惡化與二次污染的惡性循環。對于魚類來說,只要生活的水體環境中,油類污染物含量超過0.01mg/L,魚類生理活動就會受到限制,而魚肉本身也會帶有石油味變得不能食用。水中植物則因為含油污水中含氧量不足以及無法受到足夠光照停止生長,甚至死亡,最終導致水發臭變質,水中生態系統遭受破壞。
此外,即使是輕度污染的含油污水,如果用來灌溉農田,或者周邊土壤種有植物,水中油類污染物就會直接通過土壤、水,進入植物體內,破壞植物細胞,影響植物呼吸、光合作用,并且這些污染物會在植物中累積,持續破壞周圍生態。石油具有揮發性,同時含油污水會進入水循環,最終,污染物(石油)會通過人體呼吸、皮膚接觸、飲食等直接進入人體,影響人體器官正常功能,引發皮膚癌、肺癌、色素沉著、視聽能力受損等疾病。
水質油類污染物檢測方法
常見的油類污染物檢測方法包括重量法、濁度法、色譜法、熒光光度法、紅外分光光度法以及紫外分光光度法等相關方法的聯用技術。其中在2018年生態環境部對石油類物質測量原有標準做了修訂,新增發布了水質石油類測量標準HJ970-2018《水質石油類的測定紫外分光光度法》和修訂了HJ637-2018《水質石油類和動物油類紅外分光光度法》,并且該標準將在2019年1月1日起實施。其中紅外分光光度法借助紅外分光光度計,全面考察了石油類污染物中碳氫鏈的伸縮振動情況,能準確得出石油類污染物的總含量。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