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物(SS)與濁度是水質監測與水處理領域的核心指標,二者既存在正相關關聯,又有本質屬性差異,其檢測結果直接影響水處理工藝設計、環境污染評估及工業生產質控。本文將從本質定義出發,解析二者的核心區別與關聯邏輯,詳解標準化檢測方法,并結合水處理、環境監測、工業生產三大場景,闡述其實際應用價值。
一、核心區別與關聯
1. 區別
本質屬性:
懸浮物(SS)是水中不溶于水的固體顆粒,屬 “具體物質”,單位為 mg/L。
濁度是水因懸浮物 / 膠體產生的光學渾濁程度,屬 “光學性質”,單位為 NTU。
測量對象:
懸浮物測 “顆粒質量”,濁度測 “光的散射 / 透射程度”。
2. 關聯
正相關性:多數情況下,懸浮物含量越高,濁度值越大。
非絕對對應:濁度還受顆粒大小、形狀、折射率影響。
二、檢測方法
1. 懸浮物(SS):重量法(國標 GB 11901)
步驟:取樣→用 0.45μm 濾膜過濾→濾膜烘干(103-105℃)→稱重→計算濾膜增重。
2. 濁度:濁度儀法(國標 GB/T 5750.4)
原理:基于光的散射效應或透射 - 散射對比。
操作:校準儀器后,直接測定水樣濁度值,無需前處理。
三、主要用途
1. 水處理領域
懸浮物:指導沉淀池 / 濾池設計(如確定濾料孔徑)、評估出水固體殘留,如飲用水 SS 需<1mg/L。
濁度:實時監控水處理效果,如自來水廠濁度需<1NTU、間接反映微生物污染風險。
2. 環境監測
懸浮物:監測河流 / 湖泊淤積情況、評估污水排放達標性。
濁度:快速判斷水體污染程度,如突發污染時,濁度驟升提示外源污染物注入。
3. 工業生產
懸浮物:控制工業循環水結垢、保障產品質量。
濁度:作為生產工藝指標。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