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宜昌地處長江中上游分界處,同時具有長江、清江岸線,是三峽壩區的生態屏障。在宜昌市,遍布長江、清江流域的入河排污口多達1973個,是“全省最多”。如此眾多的排污口,整治工作是如何高效推進的?在宜昌市生態環境局總工程師鄭斌看來,分類推進整治、強化部門協同,無疑是打好排污口整治這場硬仗的“宜昌經驗”。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開展以來,宜昌市堅持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建立由生態環境部門牽頭,住建、水利、交通、農業農村等部門配合的工作體系,推進“查、測、溯、治”等重點工作任務。

協同推進溯源整治
在全面排查的基礎上,千余個排污口責任主體如何確定?宜昌市通過“資料溯源、調查溯源、攻堅溯源”等方式,建立責任清單,鼓勵各縣市區委托第三方技術單位輔助開展污染源排查溯源,查清排污口對應的排污單位及其隸屬關系,確保工作質量。
小小排污口,可背后牽扯的是住建、城管、交通、農業農村等眾多部門。如何統籌協調?宜昌的做法是“借力”。我們結合各部門已有的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港口碼頭整治專項行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廁所革命等工作,協同推進排污口整治工作。”宜昌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周曉云說。根據分類及溯源情況,宜昌還進一步編制完成了《宜昌市長江、清江入河排污口基礎信息檔案》,做到“一口一檔”。
多舉措籌集資金
為解決資金困境,宜昌積極引入市場力量,城區與三峽集團簽署《共抓長江大保護 共建綠色發展示范區合作框架協議》,合作推進“四水共治”,啟動投資103.8億元的宜昌城區污水廠網與生態水網項目,從根本上治理城市雨污分流和污水錯接、混接、亂接問題。宜都市還將排污口整治納入河道治理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內容,與三峽集團進行長江大保護戰略合作,計劃投入資金3000萬元用于入河排污口專項整治工作。
此外,宜昌市統籌資金200萬元開展排污口水質監測,落實專項資金50萬元,用于開展入河排污口規范化建設工作。對工業企業、污水處理設施、港口碼頭等以及排放量大、環境影響較大的排口,全部由市級統一設置二維碼和標識牌,方便后續日常管理和公眾監督。

聚焦截污治污,創新整治“不留死角”
“點點大屏,重點排污企業、污水管網、污水廠、入江排口等水質水量,盡在掌握。”在宜昌猇亭區,可視化的水環境安全監管平臺上線。猇亭區正是通過“污水廠網、生態水網”共建項目的實施,推進區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
點軍區排口整治后保留雨洪排放功能
截至目前,宜昌市已全面完成1973個入河排污口的現場調查、監測、溯源、命名編碼等工作,1366個入河排污口完成整治,完成率69.2%。“其余的排污口整治工作很多都涉及到管網改造等,尚需時間。”鄭斌指出,宜昌市將按照“一口一策”方案要求,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嚴格整治驗收標準。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