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種動物性食品,包括畜禽肉、蛋類、水產品、奶及其制品等大量進入消費市場,人民對于食品安全愈加重視。而在動物性食品的質量評價中,獸藥殘留指標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現代養殖業日益趨向規模化、集約化,使用抗生素、鎮定劑類等獸藥成為保障養殖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獸藥殘留超標不僅會直接對人體產生毒性作用,引起細菌耐藥性增強,還能通過環境和食物鏈的作用間接對人體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1.什么是獸藥殘留
獸藥殘留是“獸藥在動物源食品中的殘留”的簡稱,是指動物產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獸藥的母體化合物及(或)其代謝物以及與獸藥有關的雜質。獸藥殘留既包括原藥,也包括藥物在動物體內的代謝產物和獸藥生產中所伴生的雜質。
2.食品中常見的獸藥殘留有哪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的報告,食品中的獸藥殘留多達120種。我們一般將殘留毒理學意義較大的獸藥按其用途分為7類,主要包括抗生素類、驅腸蟲藥類、生長促進劑類、抗原蟲藥類、抗錐蟲類、鎮定劑類、β-腎上腺素受體阻斷劑類。我們常見的有沙星類藥物、磺胺類藥物、瘦肉精等。
3.獸藥殘留的原因
由于科學知識的缺乏和經濟利益的驅使等原因,養殖業存在濫用獸藥或獸藥使用不當的現象。獸藥殘留的主要原因有:藥物濫用、不遵守休藥期和屠宰前用藥等。動物養殖中若按照規范進行用藥,大部分獸藥都會被代謝和排泄掉,殘留的量很少。
建議消費者理性看待動物源性食品安全問題,一般膳食攝入不會造成風險。選購動物性食品時應選擇正規渠道,并保持食品攝入種類的多樣性,做到均衡飲食,可大大降低接觸獸藥殘留的幾率。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