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城市供水系統是一個非穩定工況的大冗余系統,其主要表現為供水系統的兩大關鍵參數——水量和水質,均呈現隨機變化的特點。例如,濁度的變化非常顯著。我曾在位于錢塘江畔的杭州進行實驗,結果發現以錢塘江為水源的供水系統中,濁度可以在短短10分鐘內從幾十個NTU驟增至上萬NTU,這種變化速度著實令人震驚。
許多城市的水源中藻類數量會發生顯著變化,從每升水幾十萬個或幾百萬個迅速爆發式增長,可能增至數億個。在常溫或低溫條件下,水質的變化幅度尤為顯著,這是其中一種常見情況。
在水質不斷變化的背景下,我們如何確保供水安全?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一個重要概念——多級屏障。由于水質變化幅度大,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必須建立多級屏障體系。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我們需要提升水廠的工藝控制能力,其中,投藥控制是最為關鍵且最具挑戰性的環節。盡管幾十年來許多研究者致力于此,但坦率地說,至今仍未完全攻克這一難題。如何在滿足用戶水質需求的同時應對水質的大幅隨機變化,這本身就是一個難題。此外,低碳目標和水質標準的提出,也為這一挑戰增添了新的難度。
水量的變化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用水情況也在不斷變化。為了應對這種變化,幾十年來我們在設計上不斷探索,提出了許多解決方案。如今的設計中,引入了多種變化系數,例如日變化系數、時變化系數和秒變化系數。這些系數是為了更好地進行設計而人為構建的,否則將無法確定具體設計數值。
實際上,在這種變化系數下設計的成果,即當前的工程設計方法,導致很多系統成為了一個大冗余系統。我們通常按照最高需求或最不利情況來進行設計,然而在低碳需求的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反思這種設計方式。系統冗余度非常高,水量需求實際上往往并非處于最高點,而是更多時候運行在平均水平。
泵站的設計基于最大流量和最大揚程的需求,例如取水泵站,通常按照最低水位進行設計。然而,大多數時間泵站運行在較高水位,這導致我們的系統設施規模過大。過去,由于水量普遍不足,這個問題并不明顯。但如今,隨著多數城市供水設施能夠滿足水量需求,這種冗余問題就變得尤為突出。
隨著我們對運行效率的關注度日益提升,水泵選型過程中過度依賴極端工況的問題愈發凸顯,這導致了水泵在日常運行中效率低下。這種大冗余系統設計帶來的低效問題,不僅影響了系統的整體效率,也與當前雙碳目標背道而馳。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