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綠藻即藍菌門(Cyanobacteria),是一類能透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的細菌,藍綠藻植物菌門下物種又稱藍細菌、藍綠菌、藍藻或藍綠藻、藍菌,當中包括藍鼓藻、藍球藻等生物。是最原始的藻類之一。藍綠藻是單細胞原核生物,同時具有藻類和菌類的特性,喜歡生活在有機質豐富且PH值較高的水體中,喜高溫,當水體PH8-9.5、溫度28-35℃可大量繁殖;適應性強、繁殖迅速。

在一些營養豐富的水體中,有些藍綠藻常于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層藍綠色而腥臭味的浮沫,稱為“水華”,大規模的藍綠藻爆發,會引起水質惡化,嚴重時會因為耗盡水中氧氣而造成魚類的大量死亡,造成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
更為嚴重的是,藍綠藻中有些種類(如微囊藻)還會產生毒素,大約50%的藍綠藻爆發中含有大量毒素。這些毒素除直接對魚類、人畜產生毒害之外,也是肝癌的重要誘因。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是由藍藻水華,如固氮的魚腥藻(Anabaena)、束絲藻(Aphanizomenon)、擬柱胞藻(Clindrospermopsis)、膠刺藻(Gloeotrichia)和節球藻(Nodularia),非固氮的微囊藻(Microcystis)、顫藻(Oscillatoria)和鞘絲藻(Lyngbya)等爆發所產生的一種肝毒素,它對蛋白磷酸酶1 和蛋白磷酸酶2A 具有抑制作用,因此與腫瘤促進作用有直接關系。
隨著中國水體的富營養化程度逐漸加劇,藍綠藻水華和赤潮的發生逐漸增加。80% 的藍藻水華都可以檢測出次生代謝產物——微囊藻毒素,它對水體環境和人群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微囊藻毒素為七肽單環肝毒素,結構中存在著環狀結構和間隔雙鍵,因而具有相當高的穩定性。它能夠強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當細胞破裂或衰老時毒素釋放進入水中,同時它還是強烈的肝臟腫瘤促進劑。中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的頒布,將飲用水中微囊藻毒素含量限制為1μg/L,該標準的實施對水源水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為及時了解藍綠藻的狀況,不管是水產養殖,飲用水源等水質管理中,都會選擇使用藍綠藻變送器對水中的藍綠藻生長狀況進行實時監測。藍綠藻監測方式有計數法和熒光法,計數法雖為國標方法,但是因為費時和難以作到實時的數據,難以跟蹤水體變化,因此只適合于作實驗室里的測量方法;而熒光法因為能監測水體的實時數據,因此使得藍綠藻在線監測成為可能。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