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垢,我們一定都不陌生,但水垢到底是什么?水垢是怎么產生的?水垢就是碳酸氫鈣和碳酸鎂沉淀。絕大部分人都會理所應當地聯想到水的硬度,認為水的硬度越高,結垢現象越是嚴重。事實上這句話只是說對了一半,水質硬度確實是形成水垢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原因。

那水垢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盧金鎖教授研究了水垢形成的機理,認為生活飲用水中本身存在著碳酸氫根的自平衡。但是當我們燒開水時,平衡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溫度升高或壓力變化),導致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反應平衡向右轉化,碳酸氫根更多被轉化為碳酸根和氫氧根的形式。當水中的碳酸氫根和氫氧根與水中心的鈣鎂離子結合,水垢即形成。所以,生成水垢,除了要有足夠的硬度(鈣鎂離子),同樣需要碳酸根和氫氧根,兩者缺一不可。根據國內外實踐發現,一般當水的硬度達到250以上,煮沸后即可能會出現水垢。
在凈水器商家的口中,硬度等同于水垢,被視作洪水猛獸,將極大危害人體健康,引發結石等疾病,并以此為“理論”,大肆營銷起反滲透原理的家用凈水器。但事實上,硬度真的就是洪水猛獸嗎?如果橫向對比國內外水質情況可以發現,不少歐美發達國家的水體硬度并不比我國低,甚至有部分國家為了保證水中的硬度,對處理后的自來水進行再礦化來提高硬度,部分國家甚至以口感為劃分,認為硬度在<450范圍內的飲用水均為口感較好的飲用水。
其實,這正是我國特殊的飲水習慣所產生的差異。我國飲水普遍信任煮沸后再飲用的習慣,如上文所述,在溫度和壓力的變化下,水中的硬度(溶解性鈣鎂離子)將部分轉化為水垢(碳酸鈣和碳酸氫鎂)。而歐美國家普遍以生飲為習慣,其水中的硬度,即全部為溶解性鈣鎂離子形式,而不存在碳酸鈣碳酸鎂的形式。即同樣硬度的水,在中外不同的飲水習慣下,人體攝入的物質即存在了差異。由于水垢是一種直接肉眼可見的物質,很大程度影響了用戶對自來水品質的判斷,不少市民談“水垢”色變,產生了一種硬度一定是壞東西的觀點。

但科學的來說,我們并不能武斷的說喝了含部分水垢的水即一定會對人體產生危害,以科學的態度,我們發現,目前尚沒有飲用高硬度水與結石等疾病有顯著相關關系系的證據,同樣的,也并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飲用高硬度的水有益身體健康。從自來水品控的角度而言,只要是在《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 5749-2006)限制內的,均為合格的好水。
網站首頁
電話咨詢
產品中心
QQ在線